找回密碼
 註冊
查看: 4656|回復: 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呂思清 訪問

[複製鏈接]
跳轉到指定樓層
1#
清研 發表於 2011-6-15 17:42:23 | 只看該作者 |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本帖最後由 清研 於 2011-6-17 13:25 編輯


文/圖: 清研

小提琴家呂思清將於6月16日來港表演。 他是於一九八七年在意大利舉行的巴加尼尼小提琴大賽中,贏得第一名,成為該大賽首個奪魁的亞裔小提琴家。曾獲《史特拉德》雜誌譽為「傑出的天才」。

這次是與香港中樂團合作,他會演奏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、帕格尼尼的《24首隨想曲第9首》,而古琴趙家珍則會演奏《憶故人》、《春風》及《廣陵散》等名目。還有女高音張寧佳演唱。

「已經排練了好幾次, 小提琴,跟古琴合奏,將會很好。沒有茅盾。其實我跟音樂家趙家珍早已經很熟悉,在北京的表演活動裡見過很多次。不過合作還是第一次。」
古曲之外,還有電影「大紅燈籠高高掛」配樂作曲家趙季平,特別為小提琴、古琴、女高音而創作的《幽蘭操》,此曲這一次是世界首演。
「趙季平老師,寫的這曲很好,很特別,他的作品感人,旋律優美,手法很特別。 他的作品,有一份剛陽的感覺。」

「曲有新曲,也有傳統曲目。作為演奏者,主要以西方古典為主;傳統樂章是需要繼續的。音樂的意義正是要相通,好作品,不論何種樂器新與舊,相通合作得到的,我全都願意合作,這才有意思。演奏音樂,英語是play,有著玩耍的意思,通過音樂,便能夠溝通。即使跟聽眾亦是,音樂比起語言,更有意思。可以讓大家知道音樂,做到互動的效果。」

他曾經在2009年來港表演過,那次是應中央音樂學院香港基金會之邀,為梁祝50週年誌慶,而作慈善獨奏音樂會。當時由鋼琴家鄭慧博士擔任伴奏。
        「來過香港很多遍,這裡的步伐挻快。音樂的氛圍很好,多元化。 即將興建西九龍文化區,可見政府重視文化,音樂是需要保護,不只是著眼商業, 音樂對社會,有著推動的作用,很重要,它是遠超過賺錢的意義。」

「梁祝這個曲目,經過了好幾次的變化。它在東南亞上有名,很多人拉奏,這是它的第一次變化。而到了這一代,音樂家都在國際舞台上演奏過,擴散到很遠,這是第二。而在中青代的音樂家,在這幾年,把它帶到傳統曲目的意義上了,可以稱得上國際化,這是第三。它是1959年的作品五十多歲的古曲,很多古典樂章在60年的時候還是無名作品呢。 時間會把它提升的。

呂先生現在使用的小提琴,是1770年的Gragnani,而原本所用的,是1742年的Guarneri。
「我接了過來,大約是兩年時間,上一位是位女音樂家,到達我手也是一個緣份。演奏家遇到適合的古樂器,很難,很難找到合適的。 好像磁場般。 小提琴也是古琴,能稱得上名貴古琴,一定好的。不過人與琴的關係,還是以相互的緣份為主。 價值並不一定代表跟音樂家相配合。而且老琴, 都被收藏了。活用的,越來越少。」

後話,閒問前天的座談會,「我希望不用太嚴肅,果然很親切。 學生想交流, 我花時間,都是在講我對音樂的看法,很好的溝通。」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GMT+8, 2024-4-25 00:43 , Processed in 0.029527 second(s), 27 queries , Gzip On.

© 2001-2011 Powered by Discuz! X3.2. Theme By Yeei!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